<table id="tlayw"><ruby id="tlayw"></ruby></table>
    1. <table id="tlayw"></table>

      1. <pre id="tlayw"></pre>
          1. <table id="tlayw"></table>
          2. 關于我們

            火車拖來之城的供水今昔

            ——紀念蚌埠城市供水六十周年(1954-2014)

            2014年11月,蚌埠,迎來了有自來水以來的第六十個春秋。

            60年的艱苦探索,60年的輝煌跨越,蚌埠市政供水迎著春風,一路高歌走來,為勤勞智慧的珠城人民帶來了安康。

            變化彰顯進步,變化昭示希望。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誕生的第一座水廠開始,60年來,蚌埠市政供水歷經了滄海桑田的變化。

            60年前的1952年,蚌埠政府開始籌資修建自來水廠,水廠于1952年動工后,1954年,日供水能力為1.2萬噸,用水總戶數1.11萬戶的自來水公司正式送水,蚌埠人渴望喝上自來水的愿望終于實現了。

            如今的蚌埠中環水務日供水能力已達到40萬m3,供水服務面積約103平方千米,服務人口105萬人,用戶總數達29萬戶,城市覆蓋率達100%。城市中心區以外的秦集鎮、長淮衛鎮也在逐步進行農改水改造,城鄉結合部的農民也陸續用上了方便的自來水。

            蚌埠  火車拖來的城市

            蚌埠,是一座火車拖來的城市。穿城而過的津浦路是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,北起天津,南至浦口,路經河北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蘇四省,全長1009.48公里。始建時,計82個站(長淮衛等五個小站不在其內)。1908年動工興修,1911年竣工通車。1958年起陸續修建復線,1975年全部完工。津浦鐵路沿線農產豐富,礦藏很多,經過德州、濟南、徐州、蚌埠等重要城市,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上都具有重要作用。但由于先后被北洋軍閥、國民黨政府、日本帝國主義所利用,成為軍閥混戰,壓榨人民和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。直到全國解放,津浦鐵路才成為人民鐵路的組成部分。在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中,發揮巨大作用。

            津浦鐵路的修建計劃始于1864年,最初的動議是修建京鎮鐵路(北京至鎮江),后幾經變動,又有過津鎮鐵路(天津至鎮江)的計劃,并獲得了清中央政府的批準,但很快發生的庚子事變又使這件事無疾而終。

            光緒三十三年(1907)2月16日至4月17日,袁世凱、張之洞電奏朝廷,請派外務部左侍郎梁敦彥與德華銀行代表柯達士、英國中英公司代表濮蘭德籌議修建鐵路事宜獲準,特派袁世凱為督辦大臣與德、英銀行議訂。結果,爭執五月,始有成議。并以直、魯、皖、蘇四省紳民的請求為由,改自天津筑至浦口,定為“中國國家天津浦口鐵路”。

            1908年1月13日,正式簽訂了《天津浦口鐵路借款合同》。仍規定分南北兩段修筑,以山東省嶧縣韓莊運河橋為界。借款暫定500萬英鎊,年息五厘,自1919年起20年內分期還清。正式合同簽訂以后,清政府即派呂海寰為督辦津浦路大臣,并與直、魯、皖、蘇督撫會同辦理,在北京設立總公所,購地興工。北段于1908年8月開工,南段在1909年1月(宣統元年)開工。后因借款不敷,又于1910年9月28日與英德銀行團簽訂了《天津浦口鐵路續借款合同》續借480萬英鎊。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鎊低落,股票只售出300萬英鎊,其余180萬未能售出,又由德華銀行墊款90萬英鎊、中英公司墊款30萬英鎊,該路總計借款為920萬英鎊。

            津浦鐵路1908年動工修建,1911年5月和8月淮河大橋、黃河大橋分別竣工,歷時四年,1911年12月全線通車。津浦路局1911年5月15日正式設立蚌埠火車站。

            有清一代,蚌埠作為一個小鎮隸屬鳳陽府,是其西北邊陲的一個小集鎮。當時只有三十多戶人家,居住著二百人左右。到清末民初,當地居民多以聚族而居,如高家營、蔣家崗等,總數不滿500戶人家。1908年,修建津浦鐵路和淮河鐵路大橋時,天津、唐山等地來的一千余名鐵路員工,從皖北各災區招來的兩萬多名筑路工人,沿老大街和工地附近搭起了簡陋的工棚,于此聚居。1913年,人口已達25700余戶,105200余人;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,廢鳳陽府,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,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;日本軍國主義于1938年初入侵,蚌埠淪陷期間,居民亦變化很大。據1942年10月份省會警察局調查統計,戶數下降為21136戶,總人口93398人。與1935年同期對比,人口戶數減少4564戶,人口減少11858人??箲鹬械臏S陷時期,鳳陽縣于1938年由府城遷至蚌埠。光復后的1946年11月,民國政府成立蚌埠市政籌備處,1947年1月1日,蚌埠正式脫離鳳陽縣而成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地方。

            回顧歷史,蜿蜒1000余公里的津浦鐵路,多是追逐著古代名城的座標而建,唯有蚌埠市卻是由于津浦鐵路的修筑,特別是于此設站后才興起發育而來的。“沒有津浦路難有蚌埠市”,這話雖然略有過頭,卻也說明了蚌埠市與津浦鐵路、蚌埠站之間的密切關系。1909年津浦路蚌埠段和淮河大橋相繼開工,蚌埠這個偏僻小鎮驟然繁盛起來,商賈沓至,人口劇增,為城市的發祥發育創造了條件。蚌埠集東南,那塊荒涼的地方,頓時變成蚌埠開埠發祥之地。蚌埠是座火車拖來的城市,車站也就成了她的標志。1949年,全市總戶數為53265戶,人口達到231057人。1990年,全市總戶數為200498戶,人口為681287人。2012年末,全市總戶數110萬戶,總人口368萬人。相較于百年前的人口規模巨變,不能不令人生出滄海桑田的感慨。

            1000余公里的津浦鐵路,以當初的列車時速,一天通達南北完全不可能。有趣的是,蚌埠所處的位置居于浦口到徐州的居中位置,不管南北哪頭發車,當晚只能到達蚌埠。這就意味著,不論南來、還是北往的人們,都需要在這里住宿休息,而列車由于長途跋涉,都需要在蚌埠添煤加水。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,讓蚌埠自然而然成了“宿站”。更因地近南京,地位格外重要。那時的蚌埠站,一字排列著四間票房,青磚平房,紅色波形瓦。東側為旅客出口,西為售票房。站內兩股道,橫架著旅客乘車翻越的天橋,旁邊豎立著一座為車站供水所必須的水塔。(以上參見《安徽文史資料全集蚌埠卷》、《蚌埠市志》、《蚌埠古今》)

            水  在哪里

            一百年前的蚌埠百姓自然不能想象方便清潔的“自來水”,遍布街巷的是“水車”和“土井”。由于缺乏供水設施,一場大火曾燒毀了大半個蚌埠街。1954年,蚌埠自來水廠建成投產,蚌埠市終于有了專門的集中供水機構。

            蚌埠市主要的水資源來自于淮河,周圍的北淝河、天河和龍子河等,它們均為淮河支流,蘊含豐富的水資源,為城市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供水條件。

           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,蚌埠市尚無專業的供水機構,全市人民的飲用水主要依靠人力肩挑、車拉淮河水來供給,因此當時市內挑賣水行業應運而生。“水咯,水咯,一分錢一桶”,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,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這些“挑水人”的身影,這也成為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。

            隨著時代發展,“挑水人”靠肩挑水的方式逐步被更加省力的賣水車所取代。擔架車、大圓桶、橡皮管,賣水車路過誰家,大家就把事先準備好的空桶拿出,桶里注滿水后付錢,然后賣水車繼續前行,為下一戶人家送去飲用水。以這種方式賣水的特點是,一般只臨街叫賣,并不登堂入室,進入居民家中。

            當時,市內有的一家祖孫三代均從事這個行當,甚至形成了行幫組織。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,蚌埠基本形成了南方幫(俗稱蠻幫)、北方幫(俗稱侉幫)、懷遠幫、鳳臺幫等幫會組織,成員總計近千人。

           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,蚌埠因無集中供水設施,不僅給市民民飲水帶來不便,若發生火災也影響撲救。據記載,1919年農歷三月十一日,蚌埠市發生一次大火,因水源不足,撲救困難,大火延燒一天,燒毀了大半個蚌埠。經此教訓,市區內開始增建水井。但各水井水質不一,有的水井水質不好,含礦物質較高,水味澀苦,只能用來洗衣、洗菜;少數水井水質較好,可以用來燒茶做飯。生活較好的人家講究飲茶,一般買淮河水用,待加明礬澄清后燒茶,味道醇厚。

            蚌埠市地下水可分為沿淮及淮河北岸富水區、淮河南岸階地弱含水區、山前貧水區以及山區(巖石)貧水區等四個類型。市內區域即屬階地弱含水區,故地下水并不豐富。

            從水井的式樣,能夠看出城市的發展變化。1908年前后,蚌埠剛剛興起,城市較小,人口不多,人們用水以大土井取水。津浦鐵路通車后,蚌埠開始繁榮,人口增多,商業興盛,用水量增長,市區取水井發展為磚石砌井和洋井,少數用水較多的浴室和工廠、商戶則建成了利用人力或機械作動力的泵浦進行抽水的井。

            “五分錢一個月,方圓幾里近百戶人家都靠這口井養活”家住蚌埠市前進路的戴惠芳老人回憶當年的情景。在這位九旬老人的記憶中,前進路上的這口井附近總是特別熱鬧,人來人往,絡繹不絕,“整條路似乎都是濕漉漉的,挑水時邊走邊灑,時間長了,大家常走的小道邊長出了青苔”。

            “當時那口井是一個小商鋪自家打的,對附近居民開放,按月收費”老人表示,有井的地區就不用從水車買水吃了,當時很多家庭都是人口大戶,不愁沒有勞力,老大今天挑,老二明天換,如此輪流。

            挑水還是增進鄰里感情的大好時機,張家剛添了新丁,王家的小閨女學習總拿優,今天的糧食比前日貴……人們邊打水邊嘮家常,慢慢地,去小商鋪挑水成了當時居民重要的交流渠道。“在那時,誰家有一口井,那真是夠牛氣的。因為資源稀缺,去的人就特別多,排隊是常有的事。但那時的人們喜歡排隊,即使前面挑水人再多也不嫌煩。碰到燒飯的高峰點,隊伍排了幾十米,卻一點也不心急,找個老鄰居,邊聊天邊等著,時間也過得特別快”,老人們說,井邊就是人們了解新聞的地方,井邊就是睦鄰友好的地方(參見《蚌埠市志》)。而我覺得,它也不失為“市井”這個古老名詞的一個生動的注釋。

            心系百姓建水廠

            解放后,公共供水事業開始起步,蚌埠市第一自來水廠于1954年開始供水。1970年籌建第二自來水廠,取水口設在八里橋村附近。1982年籌建了第三自來水廠,取水口設于淮河蚌埠閘上游。供水覆蓋人口達36.9萬人,用水普及率為59.2%。三縣縣城各設水廠一座。自來水真的就來了。“手一伸,水自來”也不再是夢想。

            然而,從1979年開始,由于城市經濟發展,沿淮一帶出現了一些小造紙廠、小化工企業,將大量污水排入淮河,造成淮河水嚴重污染,尤其是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季節以及6月、7月汛期,水質污染尤其明顯,蚌埠人長期處于“靠著淮河沒水吃”的窘境。特別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,淮河污染加重,很多居民、單位開始自己打井取水,部分單位開始向職工發放飲用水,“找水吃”竟成為當時的一大景觀。供水,又面臨著新的挑戰……

            未雨綢繆保供水

            為迎接挑戰,1996年三水廠再度擴建,至1999年全部竣工,新增20萬立方米的供水能力。與此同時,利用德國政府貸款,建立生物處理濾池,對污染的淮河水進行過濾處理。期間,1996年省政府撥款1000萬元的配套資金,在天河建成了一座日供水能力12萬立方米的天河應急水源泵站,并于11月通水。   

            隨著城區的擴張,天河應急水源也不能滿足城市供水的需求。保障蚌埠市供水安全、解決枯水期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并存的矛盾、提高應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的能力、改變單一從淮河蚌埠閘上取水狀況問題,引起了蚌埠市決策層的高度關注。2013年,按照蚌埠市政府總體部署,實施了對原天河應急水源泵站的二次擴建。為減少上游污染團排放到淮河蚌埠閘段時,對蚌埠段水質的污染,保障全市人民吃到安全放心的天河水,工程由原定的120天工期壓縮到了50天。蚌埠中環水務接受使命之后,精心組織,科學調度,經過了近兩個月晝夜奮戰,鋪設全長8.5公里DN1600mm管線、日供水能力24萬立方米、總投資9100萬元天河應急水源擴建工程全線送水。蚌埠供水,實現了新的跨越。

            由于淮上區地下水中鈣鎂離子含量較高,水的硬度大,易結垢,水質問題一直困擾著居民生活和工業項目建設。為了能滿足淮上區發展需要,2010年2月,蚌埠中環水務采取“水平定向穿越”方式,鋪設了下穿河的自來水管,讓南岸自來水與北岸自來水“勝利會師”,從此,淮上區吃上了與南岸一樣的自來水。   

            隨著淮河北岸的發展,淮上區逐步建設成為集工業、行政辦公、居住、商貿、物流為一體的綜合性行政區。原有穿河管道難以滿足淮上區的發展用水需要,而且一道穿河管道的供水安全性也難以保證。為此,為支持淮上區經濟建設,并結合城市總體規劃,公司于2014年3月正式啟動穿越淮河供水管道復線工程。

            運籌帷幄謀發展

            2014年10月20日,固鎮縣利源水務投資有限公司、中環保水務投資有限公司、蚌埠中環水務有限公司就固鎮供水項目進行合作簽約。合資公司計劃2014年12月31日前實現主城區的通水目標,結束固鎮縣長期飲用地下水的歷史。至此,蚌埠中環水務聯合原有的五河水務,新開辟的固鎮、馬城、沫河口等,形成了由點連線到面,初步實現蚌埠由南往北、從西向東、城市縣域共同發展的城市一體化戰略格局。

            近年來,蚌埠高新區發展迅速,用水人口和用水量大大增加。為確保高新區的安全供水,蚌埠中環水務在此處新增一處加壓泵站,保障該區域正常的生產、生活用水,新建的城南供水加壓站總體建設規模為日供水能力8萬噸,工程占地面積約11畝。工程于2014年3月8日開工建設,5月底完成建設并交付使用。城南供水加壓站的建成投產,將大大改善高新區的供水,為居民造福。2014年6月,高鐵新區供水加壓泵站正式開工??偼顿Y1066萬元,泵站占地5.3畝,設有5臺泵,日供水量可達8萬噸,建成后,將保證整個高鐵新區乃至大學城的水壓平穩。2014年12月泵站將建成并投入使用。供水,再次實現了跨越。

            從人力肩挑到自動取水,從日供水能力1.2萬m3到40萬m3,從單一水源取水到增設備用水源取水,從一座加壓泵站到三座加壓泵站,從蚌埠市區供水到整合周邊縣域水司,珠城人60年的“用水史”折射出的,不僅是供水行業的發展完善,更是城市發展文明進步的真實寫照。

            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。滔滔淮河水養育了江淮兒女,汩汩甘泉滋潤珠城人民的心田。

            延續的光榮,承載著夢想。蚌埠供水人將駕乘這艘承載歷史使命和夢想的航船,乘風破浪,向著文明和諧的更高目標全速進發……

            蚌埠中環水務有限公司  盧云飛

            最好看的中文字幕在线视频

                <table id="tlayw"><ruby id="tlayw"></ruby></table>
              1. <table id="tlayw"></table>

                1. <pre id="tlayw"></pre>
                    1. <table id="tlayw"></table>